卡尔 雅斯贝尔斯,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883年,雅斯贝尔斯生于德国北海岸附近的奥尔登堡。他先在海德堡、慕尼黑等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又在柏林、哥廷根、海德堡等大学改学医学。1909年,他以《乡恋与犯罪》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了海德堡大学的精神病理学编外讲师。但是,在胡塞尔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研究逐渐从医学研究转向了哲学。 1937年,由于妻子是犹太人,雅斯贝尔斯受到纳粹征服的迫害,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才恢复自由。1948年,他应瑞士巴塞尔大学的邀请,迁居瑞士,任哲学教授,于1969年逝世,终年87岁。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一书,是他晚年所写下的巨著《伟大的哲学家》中的一卷。
他们都注重人的某种转变,在寻求世界的拯救之道时,敢于从人自身寻找根源,以自己的内心世界抗拒外部世界。人的这种转变,在苏格拉底看来是转变思想,佛陀认为是通过静思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孔子要求的是通过教育的过程,耶稣主张是献身于世界之外统治世界的上帝。
苏格拉底和耶稣敢于面对世俗统治者,无所畏惧地走向死亡;孔子明白什么是死,却不予理睬。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他们都力求超越。苏格拉底通过对世界的反思,寻求着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超越世界但不反对世界,摒弃一切知识及判断,自我满足于使真理和现实得以实现的无知。佛陀注重静止,寻求一种摆脱尘世的生活,以达到涅槃、脱离尘世的境界,这就是借助于灵魂的寂静无声,以非暴力的方式自我解脱。孔子想使社会能在既定的永久秩序中存在,但极力宣扬当时流行于社会的自然人性,为完善人类而终身奋斗。耶稣将万事万物都置于世界的末日和天国的降临,他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确立了与上帝意愿相一致的精神气质。
他们都把向世人传扬思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他们都懂得沉默的意义并予以强调。他们以寓言的方式传授教义,有时竟沉默无语,甚至明确地拒绝回答那些他们认为是不适宜的问题。他们对玄学的思辩或自然科学不感兴趣,对许多领域的知识也都不想知道,他都强调无知。
孔子在知识中找出路,在古文化中寻良策。儒学在后来的发展,实际上是孔子学说的一种退化,它使孔子学说教条化、功利化、僵化,没有抓住真正的内在精神。
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士,是雅典公民,生活十分节俭。 公元前406年,担任议会主席。作为哲学家,他的妻子在他的生活中无足轻重。
他生相丑陋,鱼眼、翘鼻、厚唇、凸肚,既矮又胖,体格健壮,能吃苦耐劳。
公元前405年他70岁时,因有人控告他不敬神灵而受到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公元前399年,他服毒身亡。
这个国家建立在长期沿袭、不断加强的法律之上,没有法律,国家的命运就不可思议。这是苏格拉底忠于法律的原因。他不属于任何党派,但却顽固地坚持雅典城邦历史形态中的法律。他不把自己放在与法律同等的位置,并且承认有义务遵守法律。他的处世格言是:宁愿受苦,也不愿作非正义的事。
他的罪名是“不信奉本国的神灵而触犯法律,信奉一种新的守护神,把青年引上歧路”等。
苏格拉底说:怕死的人自以为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但死可能是人生中的至福;而他们害怕它的到来,仿佛他们知道它是最大的不幸;其实,死要么就是虚无,人死后象在无梦的沉睡中,他毫无感觉,死后万古千秋不再仅似一夜;要么就是灵魂搬迁到异地,在那里,死者相聚,正义的法官道出真理,我们将与被不公平处死的人们碰头,人们谈论不休、继续分辨谁是智者;死亡的真相不管如何,对于善者来说,活或死都不会是不幸。
在谈到灵魂不朽时,苏格拉底说:“这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