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圣经人名词典

前言

(一)某些西方著作中,时常不加注释地引用圣经中的一些人名,给我们的读者或翻译人员带来了一定的理解困难。本书是供各界读者查阅的工具书。 (二)本书是依据詹姆斯·奥尔博士(Dr.James Orr)等人编著的《圣经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和J.D.道格拉斯(J.D.Douglas)等人所写的《新圣经词典》(New Bible Dictionary)摘要编写编译的。上述两书的主要根据是圣经。本书也是引用圣经的原句或原意互相释解,只有在必要时,才选用少许历史考证,或加以说明。正文中简称“圣经记载”。 (三)为了不失圣经的实质本意,本书在文字上也力求适应圣经上的语句,尽量保持圣经中某些古老的语言风格。 (四)圣经中的人名众多,本书只是摘要选编了主要的人名300余个略加介绍,并在正文后面附录了一些资料,以便读者更好地查阅使用本书。 (五)本书把圣经中有关某人的记载集中在一起,系统地加以介绍。限于篇幅,只能作概括简单的叙述,但也力求使读者能对这些人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六)编译本书时,还参考了下列书籍: 1.Halley’s Bible Handbook (by Henry H.Halley) 2.Analytical Concordance to the Bible (by Robert Young) 3.New Bible Commentary (by D.Guthrie) (七)本书中所提供的年代数字,只能作为查阅本书人名的参考,实在难于断言它的确切性。因为: 1.上列《圣经百科全书》、《新圣经词典》及其他参考书籍中,对古时记述的年代考证,并不完全一致。 2.历史上本来要以耶稣降生的当年为公元元年。但现已公认,从起初计算时,便出现了几年的误差。因此就更增加了后世各家学者的推算困难。我们手边缺乏足够的资料,实在不敢轻易改动或取舍原著中的年代。这样,极其个别的地方就难免相互间略有出入。 除了年代问题之外,其他方面也很可能有一些疏漏错误,恳请读者给予指正。 编著者 2001年12月

目录

| 圣经目录      | Description | | ———– | ———– | 旧约圣经 1.创世记      (创)   Genesis     (Gen.) 2.出埃及记     (出)   Exodus      (Ex.) 3.利未记      (利)   Leviticus    (Lev.) 4.民数记      (民)   Numbers     (Num.) 5.申命记      (申)   Deuteronomy   (Deut.) 6.约书亚记     (书)   Joshua      (Josh.) 7.士师记      (士)   Judges      (Judg.) 8.路得记      (得)   Ruth       (Ruth) 9.撒母耳记上    (撒上)  ⅠSamuel     (ⅠSam.) 10.撒母耳记下   (撒下)  ⅡSamuel     (ⅡSam.) 11.列王纪上    (王上)  ⅠKings     (ⅠKgs.) 12.列王纪下    (王下)  ⅡKings     (ⅡKgs.) 13.历代志上    (代上)  ⅠChronicles   (ⅠChr.) 14.历代志下    (代下)  ⅡChronicles   (ⅡChr.) 15.以斯拉记    (拉)   Ezra       (Ezra) 16.尼希米记    (尼)   Nehemiah     (Neh.) 17.以斯帖记    (斯)   Esther      (Esth.) 18.约伯记     (伯)   Job       (Job) 19.诗篇      (诗)   Psalms      (Ps.) 20.箴言      (箴)   Proverbs     (Prov.) 21.传道书     (传)   Ecclesiastes   (Ecc.) 22.雅歌      (歌)   Song of Songs  (Song) 23.以赛亚书    (赛)   Isaiah      (Is.) 24.耶利米书    (耶)   Jeremiah     (Jer.) 25.耶利米哀歌   (哀)   Lamentations   (Lam.) 26.以西结书    (结)   Ezekiel     (Ezek.) 27.但以理书    (但)   Daniel      (Dan.) 28.何西阿书    (何)   Hosea      (Hos.) 29.约珥书     (珥)   Joel       (Joel) 30.阿摩司书    (摩)   Amos       (Amos) 31.俄巴底亚书   (俄)   Obadiah     (Obad.) 32.约拿书     (拿)   Jonah      (Jon.) 33.弥迦书     (弥)   Micah      (Mic.) 34.那鸿书     (鸿)   Nahum      (Nah.) 35.哈巴谷书    (哈)   Habakkuk     (Hab.) 36.西番雅书    (番)   Zephaniah    (Zeph.) 37.哈该书     (该)   Haggai      (Hag.) 38.撒迦利亚书   (亚)   Zechariah    (Zech.) 39.玛拉基书    (玛)   Malachi     (Mal.) 新约圣经 1.马太福音     (太)   Matthew     (Mt.) 2.马可福音     (可)   Mark       (Mk.) 3.路加福音     (路)   Luke       (Lk.) 4.约翰福音     (约)   John       (Jn.) 5.使徒行传     (徒)   Acts       (Acts) 6.罗马书      (罗)   Romans      (Rom.) 7.哥林多前书    (林前)  ⅠCorinthians  (Ⅰ Cor.) 8.哥林多后书    (林后)  ⅡCorinthians  (Ⅱ Cor.) 9.加拉太书     (加)   Galatians    (Gal.) 10.以弗所书    (弗)   Ephesians    (Eph.) 11.腓立比书    (腓)   Philippians   (Phil.) 12.歌罗西书    (西)   Colossians    (Col.) 13.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前)  ⅠThessalonians (Ⅰ Thes.) 14.帖撒罗尼迦后书 (帖后)  ⅡThessalonians (Ⅱ Thes.) 15.提摩太前书   (提前)  ⅠTimothy    (Ⅰ Tim.) 16.提摩太后书   (提后)  ⅡTimothy    (Ⅱ Tim.) 17.提多书     (多)   Titus      (Tit.) 18.腓利门书    (门)   Philemon     (Phlm.) 19.希伯来书    (来)   Hebrews     (Heb.) 20.雅各书     (雅)   James      (Jas.) 21.彼得前书    (彼前)   ⅠPeter     (Ⅰ Pet.) 22.彼得后书    (彼后)   ⅡPeter     (Ⅱ Pet.) 23.约翰一书    (约壹)   ⅠJohn      (Ⅰ Jn.) 24.约翰二书    (约贰)   ⅡJohn      (Ⅱ Jn.) 25.约翰三书    (约叁)   ⅢJohn      (Ⅲ Jn.) 26.犹大书     (犹)    Jude       (Jude) 27.启示录     (启)    Revelation    (Rev.)

A

阿摩司(Amos)

阿尼色弗(Onesiphorus)

阿尼西母(Onesimus)

安得烈(Andrew)

暗利(Omri)

B

巴底买(Bartimaeus)

1.简介:是耶利哥附近被耶稣治好的一个讨饭的瞎子。 2.圣经记载: 耶稣同门徒并许多人出耶利哥的时候,巴底买呼求耶稣可怜他。有许多人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但他却越发呼求耶稣的怜悯。后来耶稣站住医治了他,巴底买“立刻看见了,就在路上跟随耶稣”。(可10:46—52) 巴多罗买(Bartholomew) 一般人认为巴多罗买即使徒拿但业。见“拿但业”条。

巴拉(Barak)

巴拉是亚比挪庵的儿子,是以色列人建国以前的一位被耶和华神重用的人。当时迦南人和以色列人时常争战,以色列的女先知底波拉便叫巴拉率领一万人抵御迦南人。巴拉率领的以色列军队缺乏武器军械,但依靠耶和华而争战,因此战胜了迦南人。迦南人的将领西西拉全军倾覆在基顺河中。西西拉逃跑后,藏在一个名叫雅亿的妇人的帐幕中。雅亿趁西西拉沉睡的时候,取了一个木橛子,把它钉进西西拉的发鬓中,杀死了西西拉。底波拉和巴拉于是作歌颂赞耶和华。(士4:1—24;5:1—12)

巴拉巴(Barabbas)

1.简介:是个强盗。曾因作乱杀人而下狱。(路23:19) 2.圣经记载: 耶稣受难时正当逾越节,按犹太人的惯例,罗马巡抚可以在该节期释放一个犯人免死。巡抚彼拉多起初有意释放耶稣,但犹太教的祭司长等人喊着,一定要求把耶稣钉死,彼拉多终于释放了强盗巴拉巴,却把耶稣交付犹太人去钉死在十字架上。(可15:6—15) 巴兰(Balaam) 1.简介:巴兰自谓凡事不越过神的命令,扬言神所说的他必遵行,形同神的先知。(民22:18;23:26)但彼得论到假先知有贪心用捏造的言语在信徒身上取利时,即以巴兰为例。(彼后2:1—16)巴兰本是术士(书13:22),却自称传讲神的话(民24:13),因此他比一般术士的迷惑危害更深更大。 2.圣经记载: 1)当摩押人与摩西等以色列人对敌时,摩押王巴勒派人带着重金召求巴兰来咒诅神的选民以色列人。从起初耶和华神就对巴兰说不可去咒诅以色列人。但是巴勒又一次派了更多更尊贵的使臣去求巴兰。巴兰贪图财利,竟应召骑着驴去见巴勒。(民22:1—21)实际上是被雇用而去的。(尼13:2) 2)耶和华神因此发怒,乃派天使手里拿着刀在半路上阻挡他。驴看见了天使阻挡,曾三次躲避不前。巴兰却再三打驴叫它前行,以致在墙边挤伤了巴兰的脚,最后耶和华神叫驴“以人言拦阻先知的狂妄”。(彼后2:16)但巴兰至终还是去会见巴勒。(民22:22—35) 3)巴兰会见巴勒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财利应召前去咒诅以色列人的,但神使那咒诅变为对以色列人的祝福。(民23:1—24:25)只是巴兰在离开当地返回家乡前后,却教导巴勒,由摩押女子与以色列人淫乱犯罪,引诱以色列人随同摩押女子去敬拜假神偶像,并给假神献祭,这样耶和华真神必会向他的选民以色列人发怒而惩罚他们。巴勒依计而行,果然以色列人遭受瘟疫。(民25:1—9)后来以色列人改正错误之后,在摩西攻打米甸时杀了巴兰。(民31:7—8) 4)旧约时代(耶稣降生前)的先知们时常提醒以色列人,应当警戒并防备类似巴兰的计谋。(弥6:5;尼13:2) 5)在新约时代(耶稣降生后),彼得曾警告信徒们说:“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1] 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彼后2:1)并且还说:“他们离弃正路,就走差了,随从比珥之子巴兰的路,巴兰就是那贪爱不义之工价的先知。”(彼后2:15) 6)耶稣的兄弟犹大说:有些人“与那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为利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犹10,11) 7)使徒约翰说:“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这巴兰曾教导巴勒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启2:14)

巴拿巴(Barnabas)

1.简介:巴拿巴是著名的基督徒,热心传道,也被称为使徒。(徒14:14)属于以色列族中利未支派的人。生在居比路岛(今塞浦路斯)。原名约瑟,使徒们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的意思是“劝慰人的人”或“鼓励人的人”。(徒4:36) 2.圣经记载: 1)巴拿巴曾有些田地,他把它卖了,把价银拿来交给使徒们,分给别人使用。(徒4:37) 2)保罗悔改成为耶稣门徒的初期,由于他以前曾极力逼迫基督徒,所以他“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从而使保罗和门徒多有交往,得以在耶路撒冷传道。(徒9:26—28) 3)教会初期,那些受逼迫遭患难的门徒四散到各地传讲耶稣的救恩,各地信而归从耶稣的人很多。耶路撒冷教会便差派巴拿巴去看望、勉励那些初信耶稣的人。巴拿巴原是个好人,大有信心,热心传讲圣经真理,于是又有许多人归向了基督。(徒11:19—24) 4)巴拿巴还曾到保罗的故乡大数去找保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耶稣基督的门徒被称为基督徒,就是从安提阿开始的。(徒11:25—26) 5)当天下有了饥荒的时候,安提阿的“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托巴拿巴和保罗把捐项送到耶路撒冷的长老那里,以便供给信徒。(徒11:28—30)他们办完了供给的事,便带着马可一同离开耶路撒冷,返回安提阿。(徒12:25)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即后来书写马可福音的作者,详见“马可”条。 6)安提阿教会很兴旺,圣徒禁食祷告的时候,圣灵感动他们分派巴拿巴和保罗带着马可外出传道。(徒13:1—6)他们历经居比路、别加、彼西底、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地游行布道。中途马可离开了他们,自己回家到耶路撒冷去了。巴拿巴和保罗二人又返回安提阿。(徒13:4—14:28) 7)巴拿巴、保罗二人再次受安提阿教会的委托,去到耶路撒冷,与那里的使徒和长老一同交谈。所谈的主要内容是:外邦人(即犹太族以外的各族人),在他们悔改信奉基督之后,要不要像犹太人那样必须遵守传统的割礼[2] 和许多规条。这是教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集会。会后决定:不要把摩西所传的割礼和规条加在外邦信徒的身上。只要求各地各族的信徒:不拜偶像;不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不吃血和勒死的牲畜;不要有淫乱行为。会后他们二人又返回安提阿。(徒15:1—35) 8)巴拿巴和保罗一起传道,后来保罗的工作比较明显。但是起初保罗却是巴拿巴所带领的。圣经中提到他们二人时,起初常是巴拿巴在先,称作“巴拿巴和保罗”。(徒11:30;徒12:25;徒13:2,7)但是逐渐地却常是保罗在先了,后来常称作“保罗和巴拿巴”。(徒13:43,46,50;徒15:2,22,35)从此可以看出巴拿巴何等乐于帮助一个同工,作出比自己更好的工作来。这件事也使人看到,若是多有几个巴拿巴,将会带出更多的保罗。显明耶稣说的“在后的将要在前”是一件美事。(太19:30) 9)巴拿巴虽是最初带领保罗的人,但是自己有了过错,也很愿接受保罗的提醒指正。(加2:11—14) 10)巴拿巴与保罗虽是很好的同工,但有时在工作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准备第二次外出布道时,巴拿巴有意仍带青年传道人马可同去。但是保罗认为第一次外出布道时,马可曾半途离开了他们,觉得不宜再带他去。然而巴拿巴仍要帮助这个青年人继续作福音工作,二人竟因此分手而各自从事传道工作。(徒15:36—41)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巴拿巴的帮助带领下,马可长进很大,不仅成了彼得亲切的助手(彼前5:13),而且对保罗晚年的工作也十分有益。(提后4:11) 11)巴拿巴和保罗虽然看法不同而分开传道,但是彼此仍很亲密。不少的人认为,保罗所提到的一位众教会称赞挑选的弟兄,便是巴拿巴。从此说明了真正传道人之间的关系正是这样切实相爱的。(林后8:18—19)

巴沙(Baasha)

1.巴沙是以色列第三位国王,为亚希雅之子。(王上16:3)巴沙是在前王拿答围困基比顿时将拿答杀死而篡夺王位的。(王上16:25—29) 2.巴沙常与犹大王亚撒争战,修筑拉玛以阻止亚撒从那里出入,亚撒因此求助于亚兰王便哈达。便哈达出兵攻击以色列迫使巴沙停止修筑拉玛。(王上15:16—21;代下16:1—5;参看“亚撒”条) 3.巴沙在位24年,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巴沙死后,他的儿子以拉继位仅二年,臣子心利便将以拉杀死夺了王位,又杀了他全家。这是因巴沙和其子以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惹怒耶和华所致。(王上16:8—13)

巴耶稣(Bar-jesus)

1.简介:巴耶稣又叫以吕马(Elymas),是“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曾拦阻罗马巡抚信从耶稣。(徒13:6,参看徒13:8) 2.圣经记载: 当保罗和巴拿巴到居比路(即现今的塞浦路斯)去传道时,驻在居比路的罗马方伯(即罗马巡抚)是个通达人。罗马方伯请了巴拿巴和保罗来,“要听神的道”。但是巴耶稣(即以吕马)是罗马巡抚的随从亲信,巴耶稣与使徒保罗作对,“要叫方伯不信真道”。保罗斥责巴耶稣,巴耶稣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方伯看见这件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基督)”。(徒13:4—12)

巴约拿(Bar-jornah)

是使徒彼得的另一个名字。(太16:15—17,详见“彼得”条)

拔示巴(Bathsheba)

1.简介:拔示巴是赫人乌利亚的妻子。(撒下11:3)乌利亚是大卫部下的勇士。(撒下23:39,参看撒下23:8)乌利亚被大卫害死后,拔示巴作了大卫的妻子。(撒下11:26—27) 2.圣经记载: 1)当乌利亚随同大卫王的元帅约押出征时,“一日太阳平西,大卫从床上起来,在王宫的平顶上游行,看见一个妇人沐浴,容貌甚美。大卫就差人打听那妇人是谁,有人说:‘她是以连的女儿,赫人乌利亚的妻拔示巴。’”大卫差人去把拔示巴接来与她同房。她回家后怀了孕,就打发人去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了大卫。“大卫差人到约押那里说:‘你打发赫人乌利亚到我这里来。’约押就打发乌利亚去见大卫。”大卫向乌利亚问了问前方的战事,就叫乌利亚回家去休息。但乌利亚却睡在宫门外,没有回家去。大卫就问乌利亚从远路回来,为什么不回家去呢?乌利亚说约押和战士们都住在帐棚里,在田野安营,自己岂可回家吃喝与妻子欢乐呢?乌利亚说他决不能这样做。“大卫吩咐乌利亚说:‘你今日仍住在这里,明日我打发你去。’于是乌利亚那日和次日住在耶路撒冷。大卫召了乌利亚来,叫他在自己面前吃喝,使他喝醉。到了晚上,乌利亚与他主的仆人一同住宿,还没有回到家里去。次日早晨,大卫写信与约押,交乌利亚随手带去。信内写着说:‘要派乌利亚前进,到阵势极险之处,你们便退后,使他被杀。’”约押按大卫信中所写的作了,乌利亚因而战死。拔示巴听见丈夫死了,就为他哀哭。“哀哭的日子过了,大卫差人将她接到宫里,她就作了大卫的妻,给大卫生了一个儿子。但大卫所行的这事,耶和华甚不喜悦。”(撒下11:1—27) 2)耶和华击打大卫与拔示巴犯罪后所生的孩子,使孩子早年便死去了。(撒下12:15—18) 3)拔示巴生了另一个孩子叫所罗门。(撒下12:24) 大卫早年间就确立了所罗门继承王位(代上23:1),并嘱咐所罗门将来要建造圣殿。(代下22:5) 4)有些参考资料论到大卫与拔示巴犯罪时,认为敬畏耶和华的人本应清晨起来祷告。(诗5:3) 但大卫却在太阳平西时从床上起来,这种懈怠便是犯罪的开端。而拔示巴沐浴,她理应想到王宫平顶上可能会有人看见,因此该密闭或遮掩门窗。大卫与拔示巴犯罪后,过了些年,大卫的另一个儿子押沙龙叛变并要追杀他们,乃是耶和华对大卫的惩罚。(撒下12:11—12) 5)只是大卫与拔示巴犯罪后能痛心认罪(诗51:3—4),求神给他造清洁的心,使他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51:10) 而神对忧伤痛悔的心必不轻看。(诗51:17) 所以大卫仍能以神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使罪人归顺神。(诗51:13)

百基拉(Prisca,Priscilla)

1.简介:是亚居拉的妻子,亚居拉是出生在本都的犹太人。(徒18:1—2)他们以“制造帐棚为业”。(徒18:3)二人时常外出传道。 2.圣经记载: 1)百基拉夫妇原来住在罗马城,因为罗马皇帝革老丢于公元52年命令犹太人都离开罗马,他们便从意大利来到哥林多居住。他们在哥林多时,“保罗因和他们同业”,“就投奔了他们”,“和他们同住作工”(徒18:1—3),共约一年零六个月。(徒18:11)保罗曾说百基拉夫妇“在基督耶稣里”与保罗同工。(罗16:3) 2)以后保罗“坐船住叙利亚去。百基拉、亚居拉和他同去”。(徒18:18)“到了以弗所,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徒18:19)当时亚细亚省的以弗所教会,便在百基拉夫妇的家中聚会。(林前16:19) 3)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在以弗所的时候,亚波罗曾到以弗所传道。(徒18:24)亚波罗是个有学问的传道人,最能讲解圣经,而且心里火热,放胆讲道。只是讲的不够完备。“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徒18:24—26)在这里,百基拉夫妇甚至还帮助了传道人亚波罗。 4)保罗说,百基拉和亚居拉曾为保罗的命把他们自己的颈项置于度外,不但保罗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罗16:3—4)他们和保罗以及众圣徒真是以爱相系患难与共的。 5)以后罗马皇帝革老丢收回了驱逐犹太人的命令,百基拉夫妇便又回到罗马居住。保罗写信给罗马信徒时,曾问候百基拉夫妇并问“他们家中的教会安”。(罗16:5)可见当时罗马的教会常在他们的家中聚会。 6)百基拉、亚居拉以后又去以弗所,那时提摩太正在以弗所传道。当保罗自知即将殉道时,还在给提摩太的信中向百基拉、亚居拉问安。(提后4:19) 7)圣经中共有五处同时提到百基拉、亚居拉夫妇二人(徒18:18;徒18:26;罗16:3;林前16:19;提后4:19),其中竟有四处是百基拉的名字在前。足见百基拉的热心爱心不下于她的丈夫,因此深受保罗及众圣徒的敬爱。

百尼基(Bernice,Berenice)

根据有关历史记述,百尼基是个婚姻混乱、生活淫乱的女人。她是希律亚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的长女。希律亚基帕一世曾杀害使徒雅各,下手苦害教会中的圣徒。(徒12:1—2)后来被虫咬死。(徒12:23)百尼基最初嫁给了她的叔父查西斯希律(Herod of Chalcis)。查西斯希律死后,她又嫁给她的同胞哥哥希律亚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Ⅱ)。不久,百尼基又一度改嫁西西里王波利门(Polemon)。跟着便和波利门离婚,又与亚基帕二世复婚。这时亚基帕二世正受宠于罗马皇帝,被分封为王,曾亲自审问过使徒保罗。而百尼基竟无耻地随同亚基帕大张声势一同听审。(徒25:13,23;徒26:30,31)有些史料记述,百尼基更与后来成为罗马皇帝的提多父子(Titus)及罗马元帅等人行为暧昧,这样一个女人竟去听审保罗!但保罗的分诉却既有礼节又有能力,即使在当时被审的公厅上,保罗仍在传讲福音,希望罪人悔改。(徒26:1—30)

半尼其(Boanerges)

半尼其是耶稣呼召雅各和约翰作使徒时给他们起的名字,半尼其的意思是“性如暴雷的人”(可3:17),雅各和约翰的性情原本相当暴烈,但是后来在真道上多受造就,变化很大。雅各因事奉基督被希律亚基帕一世刀斩,至终坚贞不移。(徒12:1,2)约翰因传扬耶稣曾被囚在拨摩海岛上(启1:9),出离拨摩海岛之后,他所写的约翰书信中充满了爱心。(约壹3:1,14;约壹4:7—21)他们的“暴雷性格”,全然消失了。

保罗(Paul)

1.简介:保罗是一个著名的传道人。原名扫罗(Saul),扫罗是希伯来人惯用的名字。保罗是罗马人惯用的名字。为了便于在罗马人的辖地传道,后来他便常用保罗这个名字。保罗本来是极力逮捕、关押、刑讯基督徒的,有些基督徒无辜地被处死之前,他也出名定案。(徒26:10,11)但后来他自己却悔改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并且尽力宣扬耶稣的救恩。为了传讲福音,他曾屡遭苦难,最后甚至殉道而死。全部新约圣经共有27卷,古代信徒都认为,其中有13、14卷是保罗在神的感动下写出来的。 2.圣经记载及有关记述: 1)出生地大数对他的影响:保罗出生在大数城。(徒21:39;徒22:3)当时大数是基利家省的省会,乃是政治文化中心,城内有各派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院。保罗自幼生活于该城,受其熏陶,对各种学术多有接触。后来他把自己具有的这些学识献给了救主基督。当他在希腊和罗马这些文化较高的地区传道时,这些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罗马公民的身份:保罗生来就是罗马人(徒22:28),又受过较好的教育,学术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当时罗马是统占欧、亚、非三洲许多地区的大国,罗马公民自然就被人重视。保罗传道,从他的书信及言行看来,向来只是高举并夸耀耶稣的十字架救恩,除此以外,他绝不以其他事物夸口。(加6:14)但是神既使他取得了罗马公民的资格,便因此使他能更好地为福音效力。当保罗因传道而被关在腓立比监狱的时候,他曾提到自己是罗马人。官吏就害怕起来,领他出了监,请他离开那城。(徒16:38—40)以后当保罗被关在耶路撒冷的兵营里,用皮条捆上,即将遭受鞭打拷问的时候,他一说自己是罗马人,军官千夫长立时十分畏惧,因此保罗得以免受拷打之苦。(徒22:24—29)圣经是从不鼓励信徒去追求个人的声望地位,但是却要求每个基督徒必须尽力作好自己应作的工作。若是像保罗那样获得了学识成就和地位,又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基督,显然会为神悦纳而被神使用。 3)保罗是犹太民族的血统:保罗虽然生来便取得了罗马国籍,但在血统上却是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生的犹太人,或以色列人生的以色列人。(参看腓3:5;林后11:22;徒22:3)而且他是世传的法利赛人(徒23:6)。法利赛人(Pharisees)是耶稣降生前犹太教里新兴起的一个重要派别。他们自称是“敬虔的人”(hasidim)。他们要求严格遵守摩西传的律法,重视传统的教训。但很多法利赛人“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23:27,28)所以耶稣一再斥责他们是假冒为善,本末倒置。耶稣在世的时候,曾有些法利赛人(例如尼哥底母等)也信从了耶稣。(约3:1)然而大多数的法利赛人却是反对耶稣的(太12:22—24),是试探耶稣的(太16:1),甚至是陷害耶稣的。(太22:15)保罗受法利赛同伙人的影响,在少年时代便敌对耶稣。但是保罗曾在当时受人敬重的迦玛列门下受教(徒5:34;徒22:3),因此对旧约圣经非常熟悉,这就为他后来的传道工作做了准备。 4)保罗在文化学术上的成就:保罗的学识渊博,甚至当他回答巡抚腓斯都审问的时候,竟使“腓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徒26:24)保罗通晓犹太文字及希腊文化,因此他能精读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又能和当时的希腊学者答辩证道。从圣经上看,古希腊的文化成就虽然很高,但是却编造了许许多多的假神故事,古希腊人敬拜这些假神偶像,而不认识独一的真神耶和华。所以保罗在希腊的大城雅典传道的时候,就常和当地人辩论。(徒17:16,17)圣经上特别记载了他和以彼古罗(Epicurean)和斯多亚(Stoic)两派学士的争论。(徒17:18)当时在雅典的亚略巴古山上常有希腊各派知名的哲学家和诗人会集该处,诵读自己的写作,阐述自己的学说,交谈各人的见解。保罗被带到亚略巴古去讲论神的道(徒17:19),结果使亚略巴古的官吏丢尼修等人悔改信主。(徒17:33—34)按圣经的道理来看,神一方面使用像彼得、约翰这样以打鱼为业的所谓“没有学问的小民”(徒4:13),另一方面也使用像保罗这样博学多能的人。只要信徒们有奉献自己为神使用的心志,神也定会修理、造就、赐福这样的信徒。 5)悔改信奉基督的经过:保罗的悔改有一段奇妙的经历,现分述于下: ①殉道者司提反对他的影响:当司提反殉难时,有些人为了拣取石头打死司提反,曾脱下衣服来放在保罗脚前请他看管。(徒7:58)那些要杀害司提反的人们,一个个怒气冲天,咬牙切齿(徒7:54),他们气势汹汹一拥而上,(徒7:57)对司提反连推带搡边走边打(徒7:58),最后用石头打死司提反。但是司提反在这些打他的人们面前,却因圣灵加给他的力量而安然异常。“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徒6:15)他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即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徒7:56)在临近死亡的边缘上,他最后的一句话不是绝望的呼喊,而是为杀害他的人祷告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7:60)虽然保罗也高兴除掉司提反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信徒,但是司提反这些动人的见证,使保罗心中不能毫无感动。 ②福音迅速传开日益兴旺对保罗的影响:保罗虽然和当时的祭司等人到处追逼基督徒(徒26:10,11),但是那些被迫分散的信徒,却往各处去传道。(徒8:4)先是撒玛利亚城中许多人信了基督(徒8:5,6),继而撒玛利亚境内的村庄也听到了福音。(徒8:25)有些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今黎巴嫩一带),和居比路(今塞浦路斯岛),并安提阿(今叙利亚西北部)等地,不仅向犹太人传道,而且也向希腊人传道,因此信而归从耶稣的人日益增多。(徒11:19—21)保罗清楚地看到,这些基督徒越来越多,福音越发广传。这些事对他不能毫无影响。 ③耶稣亲自向保罗显现对他的启示:在保罗去大马色捉拿当地信徒的路上,耶稣亲自向他显现并问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保罗立时眼睛失明,只好被人领进大马色,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徒9:1—9)这时他不可能不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逼迫基督呢?! ④亚拿尼亚前去看望保罗,领他信了基督:亚拿尼亚原是保罗想去大马色捉拿的信徒之一,如今反去本着爱心看望保罗。这时保罗痛心悔改信奉了耶稣作为他的救主。他的眼睛立刻“就能看见,于是起来受了洗,吃过饭就健壮了。保罗和大马色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徒9:10—20)一个逼迫基督的保罗一变而成为宣讲基督的传道者,这是一件神迹奇事。正是由于保罗自己有这样亲身经历的感受,他日后一生的传道工作就并非是说教,而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见证,所以就使许多人都相信了耶稣基督。 6)保罗悔改时的年代:新约圣经有一半是出自保罗之手,但是却没有记述保罗一生的年岁和年表。从此也可以看出保罗一心只要基督的事工得以成就,却没有彰显自己的意念。但是仔细查看圣经中的少数经文和一些历史资料,还能约略推算出保罗的一生历程。根据历史考证,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于耶稣降生后36年被解除职务。在去职前两年他的权势已日渐衰微。那时犹太人处于被统治地位。按当时的政治律例,即或犹太人的公会(即犹太最高法庭)议定了某人死刑,也必须请罗马巡抚最后裁定。当耶稣受难时,祭司长和犹太公会还不敢擅自决定,还须多次催促巡抚彼拉多下令把耶稣钉十字架。(太27:11—26)但是到了杀害司提反和其他圣徒时,犹太公会和祭司长却敢于不再禀报彼拉多,乃是由他们定案任意而为了。(徒6:8—7:60;徒26:10—12)从此可以推论,保罗迫害圣徒时,当在彼拉多去职前无力多问犹太人事件时期,即在耶稣降生后35年左右。 7)保罗悔改时的年龄:司提反被害时保罗还是个青年人中文旧译本“少年人”,欠妥。今据英译“Young man”,当译为“青年人”。。(徒7:58)但不久,当他参与迫害信徒时,已“从祭司长得了权柄”在犹太公会决议杀害某信徒时,保罗“也出名定案”(徒26:10),显然参与了犹太公会活动。按犹太人的规定,只有年满30岁的人才能被称为“拉比”(即老师)。所以由此推论,那时保罗的年龄刚过30。30多岁的保罗,正可以施展才华在名利场中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他却毅然选择了顺从基督的传道工作,成为后世许多青年基督徒学习的榜样。 8)保罗传道的灵修准备:从圣经上看,作为一个真正的传道人,保罗曾有下列历程: ①是认罪悔改蒙恩得救的圣徒。(提前1:15—16) ②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罗12:1)因基督的缘故,“丢弃万事,看作粪土”。(腓3:7—8) ③清楚神的拣选,准备为耶稣的名受苦。(徒9:15—16,参看路9:23) ④应当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读经祷告,受神的造就,使自己所传的都是自己灵命的经历而不是理论知识。保罗没有读过神学院,(新约圣经里也没有神学院。)但是保罗却是亲自向神学习的。(加1:11—12)他在亚拉伯等地三年得神启示(加1:15—19),在大数等候神的引领数载(徒9:30;徒11:25)。以后在安提阿教会帮助当地的信徒一年。(徒11:26)后来受圣灵的差派,才外出到各地传道。(徒13:2—3) 9)保罗一生的工作历程年代表(推算的年代,可能有些误差): ①保罗在大马色悔改。(徒9:17—19)约在耶稣降生后35年左右。 ②保罗悔改后第一次到耶路撒冷。(徒9:26)约在耶稣降生后37年。 ③保罗由耶路撒冷回到故乡大数居住(徒9:30),在神前灵修数载。约在耶稣降生后37—42年之间。 ④保罗应巴拿巴的寻访,从大数同到安提阿教会。(徒11:24—26)约在耶稣降生后42年。 ⑤保罗第二次到耶路撒冷,受安提阿教会之托,与巴拿巴把信徒的捐献之款送交耶路撒冷的使徒,事后又返回安提阿。(徒11:27—30;徒12:25)约在耶稣降生后44年。 ⑥保罗第一次由安提阿外出布道。与巴拿巴一同到达加拉太一带,其后又返回安提阿。(徒13:1—14:28)约在耶稣降生后45—48年。 ⑦保罗第三次到耶路撒冷。受安提阿教会之托,与巴拿巴同到耶路撒冷和使徒们交谈,决定外邦信徒除基本信仰外,不必遵守犹太人的割礼等规条。其后又返回安提阿。(徒15:1—35)约在耶稣降生后50年。 ⑧保罗第二次外出布道,到达希腊一带,又返回安提阿。(徒15:36—18:22)约在耶稣降生后50—54年。 ⑨保罗第四次到耶路撒冷。乃是第二次外出布道途中经过耶路撒冷。(徒18:22)约在耶稣降生后53年。 ⑩保罗第三次外出布道。约在耶稣降生后54—63年。 A.到达以弗所。(徒18:23;徒19:1)约在耶稣降生后54年。 B.离开以弗所。(徒20:1;林前16:8)约在耶稣降生后57年6个月。 C.在马其顿。(徒20:1—2,参看林前16:5—8)与哥林多信徒同住几时。约在耶稣降生后57年夏秋。 D.在希腊哥林多三个月。(徒20:2—3)哥林多是希腊的一个城市。(参看林前16:6)约在耶稣降生后57年冬季。 E.经过腓立比出发到特罗亚。(徒20:5—6)约在耶稣降生后58年4月。 F.经过米利都等地,保罗第五次到耶路撒冷。(徒20:4—21:7)约在耶稣降生后58年6月。 G.在耶路撒冷被拘捕后被押送到该撒利亚受审。(徒21:27—22:21;徒22:30—23:9;徒23:10—24;徒23:33—35;徒25:22—26:29)约在耶稣降生后58年夏—60年秋。 H.被押解去罗马,途径米利大,即今之马尔他。(徒27:1—28:15)约在耶稣降生后60年冬—61年。 I.在罗马被关押在监外,居住传道两年。(徒28:16—31)当时保罗已到老年了。(门9)约在耶稣降生后61—63年。 相传保罗在罗马被释放后曾到西班牙去传道(罗15:23,28),又到希腊及小亚细亚一带工作。约在耶稣降生后65—66年。 相传保罗不久再次被捕押解至罗马。正当罗马暴君尼禄(Nero)迫害基督徒,保罗被刀斩殉道。约在耶稣降生后67年或68年春。 10)保罗在教会中的属灵地位: ①保罗学识渊博,却以制造帐棚为生(徒18:3),“亲手作工”(林前4:12),“供给自己和同人的需用”。(徒20:34)他不拿教会的工资薪金,却建立了许多的教会。 ②保罗也曾接受腓立比教会的馈送(腓4:15—18),但不能附有任何条件。他从来不受腓立比教会的领导。腓立比教会有不完全的地方,他照样劝勉指责(腓2:3—4;腓4:2),显示了使徒属灵的权柄。 ③保罗认为世上的政权出于神,因此基督徒应当顺服执政掌权的。(罗13:1;多3:1) ④保罗认为忠于神的真道和事工,应当不避困难,“不以性命为念”。(徒20:23—24) ⑤保罗详细的传道经历记述于使徒行传第13章以后各章。 ⑥保罗对基督真道的详细讲述,可参看他写的书信。新约自罗马书至腓利门书共13卷,卷首都提明是保罗所写。希伯来书未提作者姓名,但古时圣徒也多认为出自保罗的手笔。 ⑦保罗未受任何人封立为任何“圣职”,他乃是从神的感动启示领受职分托付。(罗1:1;提前1:1;提后1:1;加1:1)但是他在教会中有属灵的权柄,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们)来”谈话。(徒20:17—18)虽在监狱中仍能写信教训信徒,指出某些教会的缺点。(西4:10;西2:8,20,21;西3:5)在囚牢里还能写信差派同工。(提后4:9,11)甚至被押解去罗马时,临近罗马前,罗马的信徒有的竟走出120里地到亚比乌市去迎接他,也有的走出100里地到三馆去迎接他。(徒28:14—15)奇妙的是,保罗如此受到信徒的尊重,并不是因为他有钱财权势,相反,他却常受贫穷,多经忧患。(林后11:23—28)而信徒如此敬爱、听从他,只不过说明了他有属灵的地位。(林后6:3—10) ⑧保罗尽心尽力把基督的救恩传给犹太人和外邦人(即犹太族以外的人),使福音广泛传开。保罗和彼得在罗马殉道200多年后,全罗马都信奉了基督。

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

即彼拉多,参看“彼拉多”条。

彼得(Peter)

1.简介:彼得是耶稣亲自带领的著名使徒,被称为教会的磐石。他的名字和某些事迹,即便在教会之外,也是流传很广的。 2.圣经记载: 1)由渔夫成为使徒 ①彼得原名西门。(太4:18)居住在加利利海边的伯赛大城。(约1:44)后来迁居到迦百农。(可1:21,参看可1:29) ②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信从了耶稣后,便引领他去归向耶稣。耶稣第一次见到他就对他说:“你要称为矶法。”矶法(Cephas)是古代西亚通用的亚兰文(Aramaic),翻译成希腊文即是彼得(Peter)。矶法与彼得的意义相同,都是“石头”的意思。(约1:40—42) ③彼得第一次被召之后,曾暂时回家到海边去打鱼。有一天耶稣在海边行走,第二次呼召彼得。彼得便立刻舍了网,跟从了耶稣。(太4:18—20)耶稣在迦百农,还曾亲自到彼得家中,医治了彼得的岳母。(太8:14—15) ④耶稣曾坐在彼得的船上,向岸上的人群讲道,“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即老师。,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耶稣安慰他说不要怕,并且说彼得将来要“得人如得鱼一样。”(路5:1—11;太4:19)后来彼得被选立为使徒,在使徒中名列第一位。(太10:1—2) 2)认识了基督又体贴人意 ①当年耶稣在革尼撒勒湖边,曾叫门徒上船,先渡到湖那边去,他独自上山去祷告。“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太14:22—33) ②当耶稣的众多门徒中有些人要退去的时候,耶稣“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么?’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66—68) ③那时有许多人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耶稣知道众人这种看法之后,耶稣就问门徒们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救世主),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受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16:13—23) 3)几次特殊的造就 ①彼得和雅各、约翰三个门徒曾被耶稣特许跟着他,得以亲眼看到睚鲁的女儿复活的神迹。(可5:37—42) ②彼得与雅各、约翰三人曾亲眼看到耶稣改变了形象。那时耶稣带着他们三人暗暗地上了高山,耶稣“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太17:1—8) ③彼得曾听从耶稣的指示,往海边去钓鱼,得到一块钱,交纳了人丁税。(太17:24—27) ④彼得曾误解过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意义。在耶稣被卖的那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耶稣曾“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耶稣又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耶稣的意思是教导彼得等门徒彼此相爱。(约13:1—14) 4)三次不认耶稣 ①在耶稣被卖的那天晚上,耶稣对彼得说:“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彼得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稣预言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路22:31—34) ②彼得在客西马尼园竟不能和耶稣一同警醒祷告,使耶稣深感伤痛。耶稣被卖的那天晚上,他明明知道犹大要出卖他,(太26:20—23)也很清楚犹大知道耶稣常和门徒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聚集。(约18:1—2)但是耶稣那一夜还是照常往客西马尼园去祷告。(路22:39—41,参看太26:36)那时候耶稣知道自己即将被钉在十字架上,担当世人的罪恶,成就救赎的工作。这本是他到世上来的使命。(可10:45;提前2:5—6)但是耶稣在肉身当中,心里也曾忧伤,然而又要顺服神的旨意,所以曾祷告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12:37)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但是彼得却在那里打盹睡觉,不能警醒陪同耶稣祷告,使耶稣非常伤心。(太26:36—46) ③彼得曾用刀削掉了马勒古的耳朵。耶稣被捉拿之前,彼得先是自己夸口至死跟从耶稣。(约13:37)跟着又不肯警醒祷告打盹睡觉。(可14:37—38)所以当犹大带着马勒古以及兵丁等人来捉拿耶稣的时候,彼得在惊慌之中,竟拔出刀来砍掉了马勒古的一个耳朵。彼得作的这件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他给耶稣加添了烦扰,耶稣在自己被捉的时候又治好了马勒古的耳朵。(路22:51)此外,彼得刀砍马勒古这件事,也成了他失败的根源之一。当耶稣被捉到大祭司的院子里受审的时候,彼得也进入到大祭司的院子里。(约18:15—16)院中有一个人正是马勒古的亲属,这人指着彼得说,他曾看见彼得和耶稣一起同在客西马尼园子里。这就使彼得更不敢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了。(约18:26—27)彼得第三次不敢承认是耶稣的门徒以后,耶稣“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 5)三次接受耶稣的托付 ①耶稣复活后,曾叫几个女信徒去告诉他的众门徒“和彼得”,叫他们到加利利去见耶稣。——在众门徒中特意提到了彼得的名字(可16:7),这件事显示了耶稣对失败后而痛哭的彼得仍是满怀的深恩厚爱。“和彼得”这几个字只有马可福音有记载,其他的福音书中都未曾提到。而书写马可福音的马可乃是彼得的青年助手,形同彼得的儿子。(彼前5:13)马可所写的“和彼得”这几个字肯定是彼得讲述给马可的。可见“和彼得”这几个字对彼得是何等的可贵! ②耶稣复活后对彼得仍是殷切地期望和嘱托。在提比哩亚海边(约21:1),复活后的耶稣和众门徒吃完了早饭后,耶稣曾三次问彼得说:“你爱我吗?”彼得三次回答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三次分别嘱托彼得为耶稣喂养他的小羊,牧养他的羊群,喂养那些病弱离群之羊。(约21:15—17) 6)10天祷告后的变化 ①耶稣复活升天后,彼得曾和120名信徒,在耶路撒冷的一间楼房里“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徒1:12—15)五旬节时,彼得等人已祷告了10天,圣灵降临在彼得等人的身上。彼得讲道后,有3000人悔改做了基督徒。(徒2:1—42) ②彼得和约翰曾在圣殿中医治了一个瘸腿的人,众人都很希奇惊讶。彼得再次传道,这次信道的男子约到5000。(徒3:1—徒4:4) ③彼得和约翰曾被犹太公会拘捕审问。犹太公会是由犹太官府、长老、大祭司等政治宗教领袖们组成的犹太人最高法庭。彼得借着受审的机会传讲耶稣的救恩(徒4:12),甚至使公会的领袖们惊讶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很觉希奇。(徒4:13)犹太公会的领袖们“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彼得、约翰却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19—20)他们被释放后,仍是“放胆讲论神的道”。(徒4:21,31) ④彼得与众使徒第二次被捕受审时,大祭司再次命令彼得等人不许传讲耶稣。但彼得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后来彼得及众使徒被责打后释放。(徒5:40)他们却“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耶稣的名字。受辱。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地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徒5:41—42)彼得等人在这次受审后影响很大,甚至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徒6:7) 7)多次外出布道 ①随着福音的广泛传开,彼得曾离开耶路撒冷,到撒玛利亚去看望当地新信道的基督徒。以后又回到了耶路撒冷。(徒8:14—25)回到耶路撒冷时,便向那里的信徒说明他向外邦人(即犹太人以外的各族人)传讲福音的经历。(徒9:32—11:18)彼得又常带着妻子往来各处传道。(林前9:5) ②不久,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的人,刀杀了雅各,又捉拿了彼得,准备在逾越节也把彼得处死。但天使救彼得出了监,他就又往别处去了。(徒12:1—17) ③在耶路撒冷大会中,彼得又重新出现。他认为犹太族以外的各族基督徒,没有必要遵守犹太的割礼等规条。(徒15:6—11) 8)彼得晚年的工作 ①彼得也有弱点。(加2:11—14)但在保罗当面指责他之后,并没有影响彼此间的真挚情谊,所以彼得仍称保罗为“亲爱的兄弟”。(彼后3:15) ②彼得主张基督徒应当“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并且顺服在上的君王,以及君王等人委派“罚恶赏善”的行政人员。(彼前2:13—14) ③彼得对基督道理的讲述,详见他写的彼得前书与彼得后书这两封书信。 ④相传彼得大约于耶稣降生后67年在罗马殉道,殉道时大约75岁。有人推算约翰福音大约写于耶稣降生后70—90年,所以老约翰在约翰福音中记有耶稣对彼得的预言说:“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约21:18—19)

彼拉多(Pilate,即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

1.简介:当罗马皇帝提庇留(Tiberius)在位的时候,彼拉多被委任为巡抚,于耶稣降生后26—37年间,代表罗马皇帝,统辖犹太等地,掌握军政生杀大权。就是这个彼拉多,心思几经反复,终于同意了犹太公会的要求,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2.圣经记载: 1)彼拉多曾任意取乐,竟然把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献祭的祭物之中。(路13:1) 2)彼拉多初审耶稣时,便认为耶稣无罪。当时犹太教的大祭司等人忌恨耶稣,定要把耶稣处死,但又“没有杀人的权柄”,(约18:31)必须请求彼拉多的同意。所以在耶稣受难的那天清早,便把耶稣押送到彼拉多的衙门。(约18:28)彼拉多审问耶稣后宣布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约18:38) 3)彼拉多明知耶稣无罪,而犹太人的祭司长等人却定要杀害耶稣。(路23:4—5)后来彼拉多听说耶稣是加利利人,而希律又是加利利分封的王(路3:1),所以就把耶稣送交希律审问。(路23:6—7)在希律面前“耶稣一言不答”(路23:9),于是希律又把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路23:11) 4)彼拉多再次向犹太公会的众人宣布,他和希律都查不出耶稣有罪。(路23:13—17) 5)耶稣受审时正当逾越节,按惯例“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犹太人。彼拉多第三次宣布耶稣无罪。但犹太公会的人却极力喊叫,要求释放作乱的杀人犯巴拉巴,定要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路23:17—23) 6)彼拉多“正坐堂的时候,他的夫人打发人来说:‘这义人的事,你一点不可管,因为我今天在梦中,为他受了许多苦。’”(太27:19) 7)彼拉多听说耶稣是神的儿子,就“越发害怕”。“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无奈犹太人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3] 的忠臣。”(约18:7—12)彼拉多又怕失去官职,心情十分矛盾。 8)后来,“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他很怕得罪犹太人的权贵势力,只好“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太27:24)彼拉多想用洗手表明杀害耶稣的事与己无关,实际上彼拉多的责任是不能推脱的。 9)彼拉多终于把耶稣交给了犹太祭司长等人去钉十字架。(约19:16)“彼拉多又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安在十字架上,写的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利尼[4] 三样文字写的。犹太人的祭司长就对彼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但彼拉多却不肯再更改这个名号。(约19:10—22) 10)犹太人怕耶稣不能迅速死去,曾求彼拉多下令打断耶稣的腿。但兵丁“来到耶稣那里,见他已经死了,就不打断他的腿。惟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圣经上说这些事乃是“为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经上又有一句说:‘他们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约19:31—37) 11)耶稣死后,彼拉多曾诧异耶稣竟会死去。(可15:44) 12)彼拉多准许“把耶稣的尸首赐给约瑟”安葬。这约瑟当时是个尊贵的议士。(可15:45—46) 13)耶稣被安葬后,祭司长等人来见彼拉多,说耶稣活着的时候曾预言他要复活,所以请求彼拉多派人把守坟墓,免得耶稣的门徒把尸首偷去,告诉百姓说耶稣从死里复活了。彼拉多应允他们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吧!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太27:62—65)祭司长等人就带着看守的兵去封了坟墓的墓门。但是耶稣的门徒们曾多次见到耶稣确实是复活了。(太28:4—6)很多门徒就是因为传讲耶稣复活而被下监,被拷打,被杀害的。(徒4:1—3;徒5:17—18;徒5:40;徒7:55—60;徒12:1—4)每年过了农历春分,第一次月圆后的头一个礼拜日被定为耶稣复活节。 14)使徒们后来曾多次论到彼拉多杀害耶稣的事。(徒3:13;徒4:25—27;徒13:27—28;提前6:13) 15)第四世纪时,尤希比友斯(Eusebius)曾引证历史资料说,彼拉多最后自杀而死。在初期教会中,则传说彼拉多死前神志不清,常常洗手。传说他的妻子名叫普洛丘拉(Procula),后来成了基督徒。

彼息(Persis)

罗马教会中的一位女信徒。她“为主多受劳苦”,因此保罗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信中曾向她问安。(罗16:12)

比加(Pekah)

比加可能是与米拿现(以色列第十六代王)同时开始作王的。因为当时以色列十分微弱,国情也很混乱。但大家都公认到了公元前736年,比加杀了以色列第十七代国王比加辖之后,篡位而正式成为以色列第十八代国王,比加“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20年。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加年间,亚述王夺取了以色列许多地区,并且把这些地区的居民都掳到了亚述去。后来何细亚背叛了比加,杀死比加篡了他的王位。(王下15:27—30)

比加辖(Pekahiah)

比加辖是以色列国王米拿现的儿子。约在耶稣降生前738年继位作以色列第十七代国王。“比加辖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二年。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加辖的将军、利玛利的儿子比加背叛他,在撒玛利亚王宫里的卫所内院。杀了他。”比加便篡了比加辖的王位。(王下15:23—25)

便哈达(Benhadad)

1.简介:圣经中叫便哈达的共有三人。他们都是亚兰王,建都于大马色。便哈达的意思是“哈达之子”。哈达是亚兰的假神的名字。按当时的习惯,他们的国王都称为哈达之子,因此便哈达即成为亚兰王的通称。 2.圣经记载: 1)便哈达一世。 是希旬的孙子,他伯利们的儿子。(王上15:18)历史记述便哈达作亚兰王时,蚕食邻邦,扩张版图,成为亚西亚西部的强国。当时以色列王巴沙要攻打犹大王亚撒,修筑拉玛城。拉玛城距离犹大国的都城耶路撒冷仅约15里。所以犹大王亚撒便从耶和华的圣殿和王宫府库里,拿出金银来送与便哈达,请他出兵攻打以色列。便哈达乘此机会侵略了以色列的北部,使以色列王巴沙退离拉玛。犹大王亚撒虽然得到了便哈达的帮助,但却使自己府库空虚,主权丧失。并且由于亚撒求情于便哈达,仰赖亚兰王却不仰赖耶和华,因而受到先知哈拿尼的谴责。(代下16:7) 2)便哈达二世。 大约是便哈达一世的儿子。(历史资料中记述发现有碑文,他的名字叫哈达以色。)他继王位后,因侵略以色列,被以色列王亚哈擒获。但亚哈没有按耶和华神的旨意除灭便哈达及其随从,反而与他们立约并将他们放走。为此耶和华神差先知斥责亚哈,并预言所放走的这些人必将致亚哈和以色列民于死地。(王上20:1—43)此后,两国之间仍有战争。先知以利沙的事迹也多与便哈达有关。例如便哈达的元帅乃缦患了大麻风,被以利沙治愈。(王下5:1—27)又如便哈达无论在何地驻营,以利沙必定知道并告诉以色列王,使以色列王未受其害。为此便哈达曾派兵去捉拿以利沙。但以利沙靠耶和华神的大能使他们未能得逞。(王下6:8—23)再如,便哈达患病后曾差遣哈薛去见以利沙,托他求问耶和华,便哈达的病是否能好。哈薛从以利沙那里回去后,欺骗了便哈达,并将他杀死篡了王位。(王下8:7—15) 3)便哈达三世。 是哈薛的儿子。当以色列王约哈斯在位时,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因此耶和华神发怒,将以色列人多次交在亚兰王哈薛和他儿子便哈达手中。约哈斯向耶和华恳求祷告,耶和华就赐给以色列一位拯救者,使以色列人脱离了亚兰人的手。(王下13:1—5)以后,耶和华因为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施恩给以色列人,使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三次打败便哈达,收复了先前被亚兰人攻取的城邑。(王下13:22—25)

便雅悯(Benjamin)

圣经上名叫便雅悯的有三个人。 1.雅各最小的儿子便雅悯。 他出生在迦南(即现今的巴勒斯坦)。 1)便雅悯和约瑟是同母所生的兄弟,都是雅各的妻子拉结所生。拉结生下便雅悯后,因难产而死。她临终前给他起名叫便俄尼,意思是“艰难之子”。后来雅各给他改名为便雅悯。便雅悯的意思是“右手之子”或“有福的儿子”。(创35:17—18) 2)以色列人下埃及的时候,便雅悯已经娶妻生子。他的哥哥们所以厚待便雅悯,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虐待了约瑟,有悔愧之心而内疚。二是为了安慰老父亲雅各。(创42:1—38) 3)雅各家下埃及后便雅悯有十个儿子。(创46:21)便雅悯的后代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便雅悯人勇敢尚武,习于战事,善用飞石。(士20:14—16)他们善战的特性,正应验了雅各为便雅悯祝福的话。(创49:27) 2.雅各的玄孙便雅悯。(代上7:6—10) 3.以斯拉时代,被掳到巴比伦后又返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便雅悯。(拉10:32,参看拉10:16)

波阿斯(Boaz)

波阿斯是希斯仑的后裔(代上2:9—12),也是伯利恒的富户,是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为人忠厚虔诚。当路得因贫困拾取田间剩余的麦穗时,波阿斯看见后,知道路得是个贤惠女子,便厚待路得。后来又按当时的法度娶了路得为妻子。(得2—4章)波阿斯是大卫的曾祖父。耶稣基督的家谱中便有波阿斯的名字。(太1:1—6)

波求非斯都(Poreius Festus)

参看“非斯都”条。

伯沙撒(Belshazzar)

1.简介:伯沙撒是巴比伦最后的一个王。(但5:30)在位约两三年。(但8:1)考查巴比伦的古迹,伯沙撒本是拿波乃得的儿子。他又被称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约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其母族而论,伯沙撒为尼布甲尼撒的后嗣,而按当时的风俗,儿子与孙子的称谓不易区别。其二是因尼布甲尼撒是巴比伦最有声势的国王。按当时的风俗,该国的臣民都称呼他们的王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故此但以理也称伯沙撒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但5:2;5:18) 2.圣经记载: 伯沙撒在位时,见到有手指在墙上写字的异象,但是全国没有人能读那些文字,也不能解明它的意思。最后请但以理来讲解。但以理责备伯沙撒狂傲拜偶像,“却没有将荣耀归与那手中有你气息,管理你一切行动的神。”(但5:23)并预言伯沙撒的国将要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伯沙撒下令给但以理穿上紫袍,项上戴上项链,使但以理在国中位列第三。当夜伯沙撒王被杀,玛代人大利乌取了巴比伦(迦勒底)国。(但5:28—30)但以理曾说,耶和华神废王、立王。(但2:21)圣经上又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

部百流(Publius)

部百流是米利大岛(即现在的马尔他岛)的岛长。有些田产。(徒28:1,7)凡是在这里登陆的罗马士兵和囚犯都由部百流督管。当年,保罗因传福音曾被看守在该撒利亚,后来被指定与囚犯等共276人乘船往意大利的罗马去。(徒27:37)在海上船只被大浪损坏,(徒27:41)在米利大岛遇救。(徒28:1)岛长部百流接待了保罗,尽情款待了他们三天。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正患热病和痢疾,保罗为他祷告,治好了他的病。“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部百流众人多方尊敬保罗。保罗临走时,部百流还为他送去了需用。(徒28:7—10)

布田(Pudens)

布田是罗马的一位坚定虔诚的基督徒,在圣经中仅有一次提到他。当保罗第二次被囚在罗马的时候,那时罗马教会遇到了极重的患难,信徒经常处在困苦之中。就是在这样的患难中,仍有一些人不顾自己的安危,与保罗同在一起,布田就是其中的一位。提摩太后书是保罗离世前所写的最后一封信。该信的末尾提到和保罗同在一起的众信徒共同问候提摩太,布田的名字就列在众信徒之中。(提后4:21)